書籍資訊:(資料來源:博客來)

1. 宣傳詞

  一個不知自己是誰的男人,受託要找出一個不知到哪兒去的女孩;走在這座一直拆毀過去的城市裡,他即將發現那些被刻意隱藏的祕密。「我」是個喪失過去的男人。

  全書以冷冽的筆法、第一人稱視角,寫出發生在一座城裡的失蹤案。融合現實題材、爭議事件,透過「尋找」觀察人與人生,是個「真實發生的虛構故事」。

2. 故事簡介

    不記得自己是誰,也不記得自己為何會落得這般下場。基本生活技能倒是沒忘,腦海中存在一些歌曲、喜歡查資料蒐集資訊的癖好,還有個我相信是一般人沒有的能力──我能夠讀取他人的記憶。

  給我棲身之地的「老闆」要我幫忙做件事,店裡有個綽號玻玻的舞孃曠職好幾天了,看能不能找到她的下落。我過去應該不是個偵探,但這份指示至少我並不排斥,也想藉此報答老闆給予的恩情。只不過,找人可比查資料難多了,況且我連自己的過去都還找不著,哪有辦法找到下落不明的舞孃?

  我試著從認識她的人問起,從她出沒過的地方找起,從我記憶中的她回想起,慢慢勾勒出這個存在感不高的女孩,逐步拼湊出一個沒人在意的真相,也開始多理解一點自己,多理解一些越來越少人願意花心思理解的這個世界。

 

 

楓雨短評(無劇透):

角色:8/10  邏輯:9/10  布局:8/10  寓意:9/10  類型分:9(社會派)/10
總評:8.5/10

一個不知自己是誰的男人,受託要找出一個不知到哪兒去的女孩。

這個故事大概可以用一句話說完,並不是說這個故事過於簡單,而是在讀完全書後,才會赫然發現這句話的深層意涵,這句話的確道盡了一切,而這一切要靠讀者自己去發掘。

大約是從《沒人知道我走了》這部短篇集開始,臥斧老師的故事裡漸漸透出社會性,在此之前,儘管臥斧的故事總展示著他看待世界的獨特觀點,但總覺得是以一種冷然的角度看著,不似後期的作品能聽見文字背後的熱烈吶喊。

在眾多社會議題之中,臥斧在作品中最常觸及的,就是「土地正義」的問題,也就是近年常聽見的「都市更新」,因為媒體的多元化,我們漸漸也能觸及「都市更新」這個亮麗名稱下的陰暗面。

故事講述主角「我」因為一場意外而失去了記憶,並在臉上留下了可怖的疤痕,因此就算夜裡也要帶著運動墨鏡遮掩,頗有史密斯探員的感覺,也因為這樣顯著的特徵,反而讓主角的個人特質更加模糊了,因為臉上的疤痕,周遭的人很少會細看他的表情,因為臉上的墨鏡,旁人也很難觀察他的眼神,而主角在故事中的確也少有表現大喜大悲的情緒,作者似乎是有意想要將角色身份模糊化。

《碎夢大道》也常以明顯的對照來暗喻主角和台灣人的相似性,經歷過多次改朝換代,台灣的歷史記憶反覆地被翻轉和重置,就如主角對過去一無所知一般,而都市計畫近乎毀滅式的翻新,更加模糊了居民對土地的記憶。

而諷刺的是,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主角,故事的主線並不是要他尋找自己的記憶,而是去尋找另一個背景同樣空白的失蹤女孩,「玻玻」是夜店裡的舞孃,似乎刻意隱藏著自己的過去,因此當她無故曠職時,也沒有人知道該從何找起。人事資料中留下的手機無法接通,通訊地址又是假造的,人際關係的脆弱在此刻展現無遺,當一個人斷絕了所有文明的聯繫手段,就像憑空蒸發一樣,再也無人能夠找尋。

尋人的故事線穿插著玻玻的回憶,讀者和主角一樣漸漸拼湊出了這個無名女孩的背景,也逐漸察覺到女孩隱去背景的原因,因為牽涉到關鍵劇情,在這裡就不多做透漏,只能說這部分的娛樂性和社會性都做得很足,相當精彩。

在社會性的部分,就如前面所說的,臥斧後期的作品對寓意的表現形式都接近「吶喊」,不像早期的作品只是以一個旁觀者靜靜觀看,在《碎夢大道》中,作者似乎也透過主角的自白對過去的自己做了反省:

我不確定自己遇上那場意外之前住在哪裡,但很明顯地,我雖然熱愛資訊,但不構關心這些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。

神話故事、小說情節、電影對白、搖滾樂句……我記得東西又多又雜,但住在這城,對於那些正在發生的事,我居然置若罔聞。

當然,臥斧早期對人性、群眾、哲學的探索也是同樣出色的,但循著創作年代一路這樣看下來,到了《碎夢大道》,總有種「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」之感,一切對於哲理或是形上學的思辨,終究是為了應用到我們的生活,協助我們應對環境,因此在發掘各式看待世界的觀點後,最重要的還是認清現實,協助那些將被埋沒的弱小聲音發生,做我們應當做的事。

 

 

同場加映:

臥斧—沒人知道我走了—讓人逐漸陷入的短篇集

臥斧—舌行家族—將「真相」具象化的奇幻小說

臥斧—FIX—冤案的修復與牢記

arrow
arrow

    楓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