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資訊:(資料來源:博客來)

1. 宣傳詞

  「不可能」,便是真正的詭計──

  江戶川亂步賞得主大谷羊太郎,完美結合人性與詭計的經典代表作

    理所當然處,正是最不可解的謎團,環環相扣,讓人無法喘息的緻密情節,亂步賞得主精心鉅獻,本格推理的最高之作!

2. 故事簡介

  為了逮捕一名通緝犯,警方在度假勝地高崎的旅館內外布下了天羅地網;然而,就在逮捕行動即將結束之際,住於犯人隔壁房的一名男子卻在重重警力的監視下,突然人間蒸發!

  第二天早上,這名失去蹤影的男子,被人發現陳屍在距離旅館數公里遠的地方……眾目睽睽之下,男子究竟是如何憑空消失的?隱藏在他背後的一起四年前的謎樣火燒車命案,其真相又是什麼?

  推理小說家淺井決心挑戰這個謎題,身為業餘偵探的他,要怎麼破解警方所未能解答的難題呢?

 

楓雨短評(無劇透):

角色:7/10  邏輯:9/10  布局:9/10  寓意:7/10  類型分:9(推理)/10
總評:8/10(強烈推薦)

密室逃脫詭計、法醫學、電話詭計、不在場證明、瞬間移動的屍體……整體而言是會讓本格推理迷十分滿足的作品,作者在一本小說裡塞下驚人的推理密度,一環緊扣一環,讀來雖然耗費心力,但也令人大呼過癮。

如果影像化的話,大概會是如「新世紀福爾摩斯」那般充滿視覺衝擊的作品,其中幾個詭計需要強烈的空間感,尤其是還有視覺誘導的部分,文字讀來雖然吃力,但如果影像化的話,其震撼效果是不言可喻的,只可惜沒搜尋到相關消息。

不過或許也因為要容下這麼大的推理密度,人物情感描寫的部分似乎就疏漏了,而且處處可見為了詭計而彎折角色性格的痕跡,是比較可惜的部分,如果能分成上下兩部的話,或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,不過作為本格推理小說也已足夠。

對於媒體的描寫,讓我聯想到了近期看的「虛線的惡意」,不過或許因為出版年代早了十年,所以本作描寫的深度較淺,不過其中幾段情節可看出,兩位作者的意志似乎是相似的,由於涉及小說結局,因此待「楓雨讀書會」再另作探討。

最後就是一點小疑問,為什麼書名要寫「死了三次惡人」呢?因為日文書名也沒有「」這個字,而是「悪人は三度死ぬ」,看來也不是為了貼近原文,至於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改動,或許也可作為一個推理謎題吧!

(以下有劇透)

 

 

 

楓雨讀書會(以下有劇透)—偵探與刑警:

許多推理小說為了凸顯偵探,常常有意無意地使刑警的智商降低,其實個人不太喜歡這樣的設定,甚至覺得這是推理小說作者的墮落,因為將刑警智商降低後,詭計的設計便可以順勢下降一個檔次,寫作起來也會較為輕鬆。而且如果是密室詭計或不在場證明等經典的本格詭計就算了,有時還會看到小說中的偵探向刑警賣弄法醫學或痕跡學的知識,恐怕現代刑警看了多要抗議。對於刑警的批評,如果是以冤獄小說的形式來寫,我是十分敬佩的,但如果是無來由的傲慢謾罵,那我會認為作者是沒做好功課三流寫手。

而這本小說的前半段,差點讓我以為會是後者的走向,因為主角在前段是以絕非證據的幾個臆測就暗示了凶手身分,而且關於唯一能稱作線索的「消失的打火機」,主角雖然一口咬定不會被燒毀(也以此推導出他殺的結論),但後面又有一段聲稱「既然打火機都燒毀了」,那做為作為詭計必須的延遲點火裝置應該也已經燒毀了,如此前後矛盾的論述,又自稱挑戰警方,一度使我氣憤難平。還好之後主角也承認自己當時太過年輕氣盛,而且在結局時也受到了懲罰,為警方做了平衡報導。

偵探與刑警,在多數推理小說中都設定為對立的兩方,但我認為這兩者的特質恰好互補,應該作為相輔相成的合作夥伴,偵探有敏銳的直覺,熟悉各式詭計,刑警則有專業知識,在我理想中的「偵探—刑警」的關係裡,應該是由警方首先介入現場,透過專業流程仔細挑出每個線索,並提出線索間的矛盾,而偵探則可以透過直覺和慣用的詭計破解這些矛盾,如此一來,才能達到最大的加乘效果。

arrow
arrow

    楓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