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資訊:(資料來源:博客來)

1. 宣傳詞

    山,究竟是什麼?組織,又是什麼?這群男人活在只要踏錯一步便會粉身碎骨的冷冽世界裡,懷抱著得不到答案的疑問,追尋著隱藏在茫茫霧靄中的真相,他們真能找到出口,見到彼端的那道陽光嗎?

  高村薰生涯代表系列第一作,日本暢銷百萬冊,永遠的警察小說最高峰!榮獲1993年第109屆直木獎,第12屆日本冒險小說大獎,「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!」1994「週刊文春推理小說BEST101993雙料冠軍作

2. 故事簡介

  1976年的南阿爾卑斯的風雪中,發現了一具登山者的屍體。那具屍體讓一顆罪惡的種子落了地,16年後在東京綻放出了腥紅的犯罪之花……

  一名前黑道分子被發現陳屍於文教區,幾天之後,另一名現任的法務省官僚則死在自家門口。以合田雄一郎為首的搜查一課刑警拚命調查,只發現兩人的生活背景毫無接點,唯有一致的傷口可以證實他們死於相同的犯人之手。然而,不明的勢力豎起了一道高聳的牆壁,將刑警們阻絕於真相之外。被隱匿的情報、被阻擋的調查,讓刑警們憤怒、焦躁,苦無發洩的出口。

  與此同時,彷彿要嘲笑毫無頭緒的警方,犯人接二連三地痛下殺手,究竟這些被害者之間有什麼關連?他們和阻擋刑警腳步的勢力又是什麼關係?難道一切的真相都隱藏在16年前的南阿爾卑斯的風雪中?追蹤著犯人的腳步,合田來到了那座擾亂了所有人的人生的巍然山峰。他將會在山頂上看見什麼……

 

 

楓雨短評(無劇透):

角色:8/10  邏輯:8/10  布局:7/10  寓意:9/10  類型分:9(社會派)/10
總評:8/10(強烈推薦)

同樣是發生在暴雪夜晚的秘密,同樣是大學時的好友齊聚,同樣在數年後被人窮追不捨……此作讓我不禁想到湊佳苗的「反轉」,而且就幾處劇情的細節看來,很難相信「反轉」沒有受到「馬克斯之山」的啟發。

因為牽涉到關鍵劇情,這部分的討論就留待「楓雨讀書會」再做說明。

這是一本很難定位的小說,首先它應該是一本警察小說,畢竟書中不厭其煩地敘述著檢警的辦案細節,小說的開頭甚至直接附上了警視廳組織圖,甚至作者聲明此作是獻給前警視廳刑警故鍬本實敏氏。作為一部警察小說,除了比較硬的辦案流程外,還敘述了同僚間的明爭暗鬥,還有高層的隻手遮天,就這樣看來,的確是一本優秀的警察小說。

但高村薰老師顯然不因此而滿足,除了警方辦案外,還有很大篇的敘述描寫兩名精神病患的心理狀態,還有周遭環境與他們的互動,最後還牽扯出日本著名的「全共鬥」(全學共鬥會議)的歷史,在色彩濃烈的主圖之後,警察似乎又淪為背景。

一開始其實不十分明白,為甚麼作者要花那麼大的篇幅描寫精神疾病的細節,而且如果拋開精神疾病的設定,故事似乎也有辦法成立,是出於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人道關懷嗎?全篇看來也不似,而且應該有更好的寫法。仔細琢磨之後,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猜測,我想作者是利用精神疾病暗喻日本社會,尤其是之後提到的「全共鬥」的那段歷史,犯人的動機雖包括了其自稱的「不然有人會在暗處偷笑」,也包含最後暗示的,是為了自己最愛的人所做的奮鬥,在犯罪過程中經歷的理性、衝動、疑惑、健忘、憤怒、自我滿足……恰好也可以類比至學運參與者的心境。

不過或許如曲辰老師為此作寫的後記,高村薰的作品「讀者必須花上多幾倍的力氣,才有可能走到終點,但所解讀出來的東西卻可能大異其趣」,我所認知的是否為高村薰老師的本意,大概要詢問本人才能明白了。

(以下有劇透)

 

 

 

楓雨讀書會(以下有劇透)—離開暴雪之後:

同樣有一個具有顯赫家世的角色(「馬克斯之山」的木原,「反轉」的村井),而且妹妹也都與自己的朋友結婚(「馬克斯之山」的佐伯,「反轉」的谷原),同樣有一個天真爛漫到引人猜忌的角色(「馬克斯之山」的野村,「反轉」的廣澤)。部分的人設和橋段十分相似,不同的是,這段人物關係只占「馬克斯之山」的一小部分,而且是到書末十分之一時才進行揭露,讓人有倉促之感,不過「馬克斯之山」欲探討的議題也不僅於此,以此觀之,這樣的篇幅也算是恰當了。

因為運用篇幅的差異,「馬克斯之山」沒辦法針對這塊有太深入的描述,應屬非戰之罪,而「反轉」抽掉了複雜的背景說明,專注在人物及人性的探討,雖然因此能讓湊佳苗更充分伸展人性刻劃的長才,但相比之下,「馬克斯之山」像是扎了根在日本社會的土壤上,或許對日本人或是熟悉日本歷史的外國人來說,會受到更切實的震撼感。

相對於本格推理擅長處理「暴雪山莊」的謎題,社會派推理更擅寫「暴雪之後」的故事,一座封閉的暴雪山莊,能夠孕育出完美收斂的演繹推理,同樣的,在四下無人的暴雪之中,也可能放大日常難見的陰暗人性。但是在離開暴雪之後,一名社會人又會重新撿拾在暴雪中遺落的偽裝,對自己曾經的原始感到害怕,或許是受到制度的追緝,或許是熬不過良心的譴責,因而終日活在痛苦與悔恨之中。

arrow
arrow

    楓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