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資訊:(資料來源:博客來)

1. 宣傳詞

    「沉睡的森林」、「戀人啊」、「冰的世界」……一生如謎的日劇名家野澤尚,人生舞台謝幕代表作!榮獲「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」!暢銷超過550,000冊!在日本社會掀起熱烈話題的經典之作!

    包圍著這個家的深紅,曾是虛假的和樂、人性的貪婪,與媒體的噬血,

如今,則將是她最後的沉淪……紅色的秋葉多麼美麗,但當她的家被這片深紅包圍著,她卻再也回不去,並從此憎恨自己流著的血液……

2. 故事簡介

  八年前,正在參加畢業旅行的小學生秋葉奏子,旅行被中斷,與老師連夜趕回東京。她的家人怎麼了?沒有一個大人願意告訴她……直到她藉由媒體報導,慢慢拼湊出殘酷的真相,墜入腥紅色的無底深淵。

  八年後,秋葉家滅門血案逐漸淡出世人的關注,已經是大學生的奏子,卻意外得知當年元兇留下一個與她年紀相仿的女兒。如果自己活得這麼沉重、這麼痛苦,凶手的女兒現在又過得如何呢?明知兩人不該相遇,但奏子心裡的黑洞卻再度掀起了不知是善是惡的漩渦……

  他的辭世充滿謎團,他的戲劇至今仍被視為經典傳頌,而他的小說則甚至比戲劇更受好評,他就像人性的先知者,他是野澤尚。

  細膩的人性黑暗面及善惡的拉鋸,在《深紅》之中淋漓呈現,罪念、掙扎與救贖,主角們的心境描寫就像深紅又血腥的漩渦,深刻的自我提問與往內苦苦探求的熱烈令人動容。受害者遺族和加害人遺族竟像磁鐵同極互斥又相吸,野澤尚的最後一首人性輓歌,將令你無法喘息!

 

 

楓雨短評(無劇透):

角色:9/10  邏輯:9/10  布局:9/10  寓意:9/10  類型分:9(社會派)/10
總評:9/10(強烈推薦)

不知道為什麼,日本小說很常見「遺族」的主題。遺族,加害者或被害者的家人,不確定真實的情況如何,但日本作品常呈現出社會對遺族的歧視,輕則冷漠疏遠,重則藉故騷擾,甚至做出無法挽回的傷害。

這類作品中,有著重加害者遺族的「信」,有著重被害者遺族的「流星之絆」,更有我特別喜愛的一部電視劇,同時呈現加害者與被害者遺族的心理,坂元裕二的神作「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」。「深紅」則是先以被害者遺族秋葉奏子入手,先敘述被害者遺族所受的影響,再透過奏子的角度,去探索加害者及其遺族的心理活動,最後讓人看到,不管是被害者或加害者的遺族,其實都是被害者。

人一生能預見的死亡寥寥可數,所以死亡在作品中總容易流於濫情狗血,遇到這種問題最聰明的解決方式,就是將死亡移到最一開始,這樣讀者就不會過於拘泥死亡的必要性,而是會想深入探究死亡的形成。而此作正是讓讀者一開始就直面死亡的存在,如果將一二章的順序調換,結果會全然不同,尤其是如此作這樣極端的殺人橋段,改變了敘述手法,讀者對角色投入的同情也對大不相同。

如果和「虛線的惡意」並排來看的話,「深紅」可以說是把媒體的影響最小化,做了明顯的題材區隔,也可以看出作者不想刻意煽情,而是想留更多空間探討遺族本身,否則如果將「虛線的惡意」的靈魂注進此做的話,結果會更加不同。

分別身為被害者和加害者的遺族,秋葉奏子和都築未步兩人究竟誰更引人同情?我認為作者並沒有要刻意作比較,作為被害者遺族,周遭人希望秋葉奏子過得開心,所以她的痛苦是壓抑的,而都築未步身為加害者遺族,身邊甚至沒有一個心理醫生,所以她的悲傷和苦悶反而可以盡情地展露出來。所以即使奏子看似沒受過太大的傷害,都築看似找到了發洩的出口,兩者的悲哀仍不會因此減少。

第一次讀完這部作品時,發現了改編電影版是由水川麻美來演出都築未步這個角色,雖然沒看過電影版,但是第二次閱讀時將水川麻美代入了未步角色,卻也產生意外的效果。(下圖為「深紅」電影預告片截圖,水川麻美飾演的都築未步)

第二次閱讀此作和第一次間隔有點久,而且因為中間又看過網路上針對電影版的心得文,所以把小說和電影的結局弄混了,在過程中一直在意著都築未步的動作細節,沒想到竟然發現小說雖然沒明寫,卻也暗示了電影版的結局。這部分因為牽涉到小說和電影的劇情和結局,為了避免劇透未看的讀者,就先在這裡打住,請讀過小說又對電影版有興趣的讀者,移步到下面的「楓雨讀書會」再作討論吧!

(以下有小說和改編電影劇透)

 

 

 

楓雨讀書會(以下有小說和改編電影劇透)—都築未步的真實:

我承認是在知道水川麻美飾演都築未步之後,才漸漸喜歡這個角色的。

因為小說中是以奏子作為視角,在奏子的眼裡,未步的苦悶可以輕易得到宣洩,感情的開關可以恣意敞開,所以也能感受到奏子無法感受到的幸福(和愛人在草地野餐,累了就呼呼大睡),以此看來,未步是比較難引人同情的。更何況在後來的犯罪謀畫中,未步又處處顯露出過度的天真和情緒化,比起奏子的黑暗壓抑,未步更像是一個不經世事的少女,而沒有遺族的那種悲壯感。

接下來就要說說電影的那個結局了,如果不想被劇透的話就麻煩迴避吧!

小說最後是秋葉奏子刪除了都築未步的電話,在都築未步熱切要求聯繫的分離情景後,奏子作了單方面的告別,讓自己永遠在都築未步心裡留下「冬木多香子」的形象,而不是像原先計畫那樣,透過揭露身分來打擊未步。

而電影的結局,在秋葉奏子刪掉電話的同時,都築未步也刪去了電話簿裡命名作「秋葉奏子」的電話。暗示都築未步是知道奏子身分的,因為誤把電影結局當小說結局,所以第二次看小說時,就處處找著線索,雖然最後因為沒看到預想的結局所以一度以為小說缺頁(蠢),不過在閱讀的過程中也發現,其實作者處處暗藏了電影版結局的線索,也就是都築未步其實一直都知道對方是秋葉奏子。

首先最明顯的地方,就在於都築未步第二次見面時,就立刻猜出了秋葉奏子讀的學校,雖然接著又說是因為上月離職的員工也住同樣的學校,但那個上月離職的員工後來就沒有再出現在對話中了,如果以小說布局來看,似乎有點奇怪。

另外就是後續奏子的行動感覺太過順利了,不像是奏子單方面想貼近未步,而是未步自己快速地靠了上來,如果說是因為兩人的特質而彼此吸引也不太對,奏子一直都很小心地隱藏著自己的內心,而且從談話中好像也沒有這樣的傾向。

再來,就是未步明明中途坦白了自己的殺人犯遺族身分,要奏子不需要勉強自己見面,但後來又主動而且幾近強拉地讓奏子進到自己的生活,縱使是為了感謝奏子在家暴後拯救自己,但和先前說的,不希望添麻煩的態度又不大相同。

最後就是連奏子自己也懷疑的,奏子的相片曾經登上報紙,未步身為加害者的女兒,不太可能沒讀過報導,見面時難道沒有多作聯想?

如果以未步原本就知道奏子身分的角度作破口,看來就會得到另外一個故事,比如說未步主動貼近奏子,是也想要對被害者遺族多作了解,而後來之所以決定犯案,那些關於「犯罪者血緣」的話,就像是對被害者家屬的告白和贖罪。

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未步犯罪前的那句話:

即使上帝就在附近,我也不覺得害怕。

這聽起來實在不像小說前面透過奏子觀點所形塑出來的未步,那種赴死的堅毅果決,應該就是未步說出「乾脆把我也殺了」的心情。小說裡最後的親吻,其實也透漏未步猜到了兩人不再見面,明白奏子終究釋懷的訣別之吻吧!

 

同場加映:虛線的惡意—隱藏的推理(總評:9/10,強烈推薦)

arrow
arrow

    楓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