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書籍資訊:(資料來源:博客來)

1. 宣傳詞

  正義與惡意,只有一線之隔。

  日劇編劇大師野澤尚探討媒體良心之作!

  新聞是客觀的事實,還是扭曲的真相?新聞工作人員可能是滿腔熱血的正義先鋒,也可能帶著連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惡意;或許,你看到的,只是「別人要你看到的」真相……

2. 故事簡介

  「什麼叫做主觀的真相?當它在電視上播映時,就變成刀子,變成手槍了。你們那種自私的真相,可以把一個人完全從社會上抹殺掉......

  首都電視台新聞剪接師遠藤瑤子剪輯的新聞檢證單元,常大膽暗示熱門疑案的凶嫌,成為收視率最高的新聞節目,也引來台內主管的嫉妒和輿論的批評。

  一日,某郵政省官員將一捲錄影帶送到瑤子手上,錄影帶的內容,暗示近來政府一宗不法利益交換的主謀身分。瑤子憑著一貫的直覺剪接出一個「詭異的笑容」,不露痕跡地讓螢幕前的觀眾目不轉睛地認定了某些「事實」,結果掀起軒然大波。

  接二連三的蓄意騷擾、陸續接獲的偷拍錄影帶,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心理攻防,面對這些後果,瑤子該如何應付,怎樣脫身?被五百二十五根掃描線的光輝照亮的每一個角落都是謎團,也都是線索……

  當所有觀眾都認為新聞畫面公開了隱藏的真相時,不為人知的惡意其實已經悄悄滲入;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創造出了由虛線構成的電視畫面,正義,是否真能在其中彰顯?

 

楓雨短評(無劇透):

角色:9/10  邏輯:9/10  布局:9/10  寓意:9/10  類型分:9(社會派)/10
總評:9/10(強烈推薦)

如果凝神細看,電視螢幕是由五百二十五條橫線切割而成。橫線並不是實線,而是由點組成的虛線,這些虛線組合而成的螢幕,很像那種用細線精織而成的圖案。

美國的大學生,在四年的新聞專業教育中,反覆被教導要清除malice,也就是「惡意」。換句話說,就是要培養能力,去確認記者是否在有意識地惡意中傷,或是在潛意識中讓畫面潛藏惡意。他們從方法論開始,反覆訓練該如何從言詞與影像中清除惡意。

以上兩段皆摘自「虛線的惡意」,從這兩段話也就能明白標題想傳達的概念,「虛線」只的是媒體,「惡意」如果用中性一點的詞彙說,就是媒體人的主觀意識。

這本書的開頭,讓我想到布萊克史奈德的「先讓英雄救貓咪」,也就是說,在電影或小說的一開始,先安排一小段讓讀者對主角有好感的橋段,使得讀者對之後的情節更有帶入感。而這本書救貓咪的橋段,無疑就是「大學教授父女慘死事件」,它讓遠藤瑤子展現了她獨特的剪接影片手法,並且透過這樣的手法表現出媒體人的主觀意識,而造成的結果是好的,導致了兇手的自白。

評斷這個橋段的好壞前,必須先了解一個大前提:這本小說創作於1990年代。

在資訊爆炸的現代,閱聽群的媒體識讀能力也逐漸提升,遠藤瑤子在「大學教授父女慘死事件」那種造假的手法,受到的抨擊力道也會更強,或許在兇手自白前,電視台就會因為不堪輿論壓力而將之撤換。但因為這本書的背景是在1990年代,當時的人或許不以為意,認為最後的結果是好的就沒問題,因此這個橋段在那個背影下是傑出,作者成功利用觀眾的盲點讓惡魔踢了貓咪一腳,卻讓大家以為主角是救貓咪的英雄。

因此建議尚未看本作的讀者,觀看時盡量從現代媒體識讀觀念抽離,將自己帶入進1990年代,會對作者營造的世界觀更有感覺,也比較能同感主角的思想。雖然說現在仍舊不認同主角,但在了解時代背景後,在不認同之外又多了層憐憫。

另外,因為這本書是江戶川亂步獎的得獎作,所以當時對於其是否為「推理」小說掀起了很大的討論,因為本身不懂日文,無法參與這樣的討論,只能在之後的「楓雨讀書會」分享小小的想法,請大家多多指教。

(以下透漏本作詭計,未讀者請迴避)

 

 

 

楓雨讀書會(以下透漏本作詭計,未讀者請迴避)—隱藏的推理:

「事件」除以「推理」等於「解決」。

這是土屋隆夫對於推理文學的想法,或許也是本格派的奉行的創作公式。

雖然大多人視「虛線的惡意」為社會派的推理小說,但是如果要探討本作中的推理成分,我認為上述公式也是可套用的,畢竟推理一定要有個事件,或許有些人認為可以最後未必要解決,但至少要有個「結論」。

那我們就要先看看,這部小說到底是以哪個事件作為推理標的。首先可以排除「大學教授父女慘死事件」,因為這起事件只是作為一個過場,如果將之視為推理中心,那小說在前五分之一就已經結束了,因此不該是主要事件。

再來就是「市民團體幹部墜樓事件」,這起事件毫無疑問是小說探討的中心,那它推裡的標的是甚麼?是事件的兇手?還是殺害春明誠一的兇手?又或者是陷害麻生公彥,將遠藤瑤子推向無底深淵的那個謀劃者?

要說結論的話,這三起事件都算是有個結論,那就是兇手至少不是麻生公彥。但這是經過推理得出的結論嗎?與其說是結論,我認為只是個線索,因為無論是警方還是主角,都是在聽到麻生公彥的自白後,才開始去蒐集無罪的證據,比如說麻生的不在場證明,喪禮上拍到的那幾個人的簽名,以及錄影擺拍的線索,如果作為結論實在奇怪,因為線索都是後來加上去的,而且都算不上是推理,而是實地考察所見到的事實,更何況,如果將之視為事件的解決,那這本小說也應該在一半左右結束了。

所以本作的中心事件是甚麼呢?

反覆看了幾遍之後,我得出了一個比較不一樣的答案:偷拍遠藤瑤子的真身。要說事件的解決的話,最後的確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結論,而雖然遠藤是在看到實際情況後才得知真相,但前面的確遺留了許多可供推理的線索。比如說鏡頭所傳達的情感,還有淳也說過的話以及對媽媽的愛,而前面敘述麻生公彥的部分,也可以視為排除他的線索,因此將此做為推理的中心事件,似乎是比較合適的。

這也是對遠藤瑤子最大的諷刺,一路以來一執著於影像呈現出來的惡意,殊不知這其中也可能有愛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楓雨 的頭像
    楓雨

    楓雨的創作者筆記

    楓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