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資訊:(資料來源:博客來)
1. 宣傳詞
當我們用手指對準了行進中的蟻群奮力一壓,殺死了幾隻螞蟻,牠們不會曉得發生了什麼事。
我們扮演的角色就像上帝,而換個角度想,人是否也像螻蟻,默默承受著「上帝」莫名的安排與作弄?
2. 故事簡介
哲學家偵探林若平應邀來到深山中的別墅──雨夜莊,這是佇立在深山中、呈「雨」字形的巨大建築。暴風雨籠罩的夜晚,不可思議的慘案拉開序幕──一名女孩在密室狀態中慘遭斬首!山莊彷彿被詛咒般,不可能的謀殺案一樁接著一樁,在對外交通中斷的狀況下,彷彿在惡靈般的宅邸投下巨大的陰影……面對未知的殺人魔,林若平終於漸漸意識到,這是一場偵探與死神的智力角逐,唯有揭開真相才能阻止這場殺戮。
楓雨短評(無劇透):
角色:7/10 邏輯:9/10 布局:9/10 寓意:8/10 類型分:9(推理)/10
總評:8.5/10
我必須先自首,自己對這類附有建築平面圖的館系列小說,除了要邊翻邊看之外,在於筆者本身就是個路痴(?),因此這類需要靠空間感解謎的作品就讓人特別有壓力,所以儘管筆者心目中的推理TOP10也有《殺人時計館》這樣的館系列作品,但這本也是空間詭計比例最低的一部系列作,甚至對於館系列另一部作品《殺人迷路館》中的某個詭計,筆者甚至向身邊的推理朋友抱怨了許多年。
因此當翻開書看見那三大張雨夜莊平面圖時,筆者內心的抗拒可想而知……
不過還是先說結論:三張平面圖都是有功能的,雨夜莊的三層樓設計也關乎到核心詭計,最重要的是,過大的空間並沒有讓筆者暈頭轉向,作者利用文字作了很適當的導引,透過分區分層的事件觸發,讀者可以輕鬆地透過劇情掌握空間。
故事背景要從雨夜莊這棟建築講起,雨夜莊的發想和初代擁有者是企業家白景夫,雨夜莊裡頭就住著白景夫、其妻、女兒一家三口,沒想到一年前發生的三屍命案奪走了這家人的性命,第一發現者是白景夫的弟弟白任澤和白任澤的妻子。
他們先在屋外見到一名可疑的男子,進入屋內後,首先見到被釣魚線勒死在樓梯間的白景夫女兒,沿著地板上的泥印到主臥室,又見到被勒斃且一絲不掛的白景夫妻子,和面部血肉模糊的白景夫,而床腳就放著一把小斧頭。
兇手是白任澤夫婦在屋外見到的那名可疑男子嗎?白任澤後來想起那名男子是兄嫂的大學同學,警方循線追查下去,發現那名男子就是白景夫妻子的情夫。透過這層關係和現場的跡證,故事似乎很清楚了:白景夫妻子偷情時不巧被返家的白景夫撞見,因此白景夫憤而勒斃了自己的妻子,而碰巧不在房間內的情夫見到白景夫返家的跡象,因此從倉庫裡找出一把斧頭和一捲釣魚線,先後殺害了白景夫和白景夫的女兒。
但是,真的是這樣嗎?
故事背景透過白任澤和林若平的對話介紹完畢,接著白任澤說出邀請林若平至雨夜莊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他認為案件應該重啟調查,而是因為收到了一封主旨寫著「兇手另有其人」的電子郵件,附件檔案就是白景夫當年的屍體相片。
哲學偵探林若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造訪雨夜莊,還碰巧遇上了南橫公路落石坍塌,雨夜莊唯一的出入口被堵上了,而建築內除了白任澤、林若平和傭人之外,還有白任澤的女兒綾莎和她性格各異的一票同學,算是暴雪山莊類型的經典開場。
在開場之後,就是衝突的醞釀,這部份作者筆法接近「上帝視角」,但角色的內心又並非完全透明,而是透過不斷地轉換視角,讓讀者能一窺各角色內心深處的執念,透過這層揭示也讓讀者發現,看似單純的學生們,其實各懷鬼胎。
就在這樣陰譎詭詐的氣氛下,屍體逐一呈現在讀者以及雨夜莊的住客眼前:首先是密室中斷頭的屍體,再來是密室中被人用圍巾勒死的屍體,最後同樣是在密室裡,但第一發現者卻聲稱,死者死前呢喃著自己被人推落!
或許同為封閉空間的緣故,暴雪山莊的作品總離不開密室詭計,《雨夜送葬曲》更一次給了三起密室案件,而且都是精彩絕倫的「不可能犯罪」,光從這點看來就誠意十足,如果三起案件都能夠有合理的解釋,那就更加了不起了。
還是先說結論:沒錯,作者的確給出了合理解釋。
這樣複數的「不可能犯罪」,而且又都是密室犯罪,直接讓我想到了林斯諺「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」的複選入圍作品《冰鏡莊殺人事件》,而故事核心詭計也的確和此作在性質上有些許相似,因此在看到書中某個線索時,因為筆者先讀過《冰鏡莊殺人事件》,所以就大致猜到了詭計的機關,不過在建築目的的處理上,我認為此作比《冰鏡莊殺人事件》略勝一籌。
至於兩部作品會不會交互劇透,雖然筆者猜到了《雨夜送葬曲》的詭計,但詭計並不是《雨夜送葬曲》的唯一看點,Howdunit之外的Whodunit也很精采,以及作者對人性和命運的詠嘆也很有可看性,因此還是能很充分地享受閱讀樂趣。
而如果是反過來先看《雨夜送葬曲》的話,我沒有自信能夠猜出《冰鏡莊殺人事件》的詭計,因為後者在詭計上又更加巧妙、反直覺一點。
不過這不代表《雨夜送葬曲》在詭計的部份就比較差,反而我認為《雨夜送葬曲》在布局設計和推理演繹上都更為成熟,雨夜莊幾乎每個區塊設計都有作用,林若平對於犯人動線的推理更是精彩,把本格推理的理趣發揮到了極致。
故事的結局出乎意料,儘管類似的結局在推理作品中並非從未有過,但作者對結局的處理相對同類作品更加優秀。或許是怕讀者覺得結局太過突兀,作者透過插敘加入大量對結局的暗示,也確實增添結局到來的震撼感。
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是角色設定,幾個男性角色儘管外顯性格各有不同,但內裡卻共享類似的扭曲性觀念,儘管這樣的內在設定是推動故事的關鍵,但推動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種,如果每個人都因為類似的動機而行動,則會讓設定顯得扁平。
整體而言,說「神作」一詞可能太過沉重,但《雨夜送葬曲》的確是到達了同類作品中相當成熟的一個階段,算是在巨人的肩膀上站穩了腳跟,儘管詭計不是最刁鑽、最新潮的一個,但此作充分展現了古典本格推理之美。
如果想了解更多台灣推理的作品,歡迎關注FB專頁台灣推理推廣部
也歡迎追蹤我的粉絲專頁楓雨的創作者筆記
同場加映: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