劇集資訊:(資料來源:中視劇集官網)
1. 劇集介紹
《鑑識英雄》,受美國 CSI 影集的啟發, 大膽嘗試華人的故事、華人的推理世界, 以開拓新劇種、新視野的態度面對挑戰!
《鑑識英雄》,拋開傳統旁白描述的「類戲劇」模式, 拋開平淡肅穆的「紀錄片」呈現手法, 獨家引進美國好萊塢製作規格, 講究科學精神, 強調臺灣在地故事,以風趣、幽默、突破傳統的戲劇推理方式, 加上偶像式的英雄角色, 開創台灣新「影集式偶像劇」!
《鑑識英雄》, 歷時五年籌備規劃, 斥資 500 萬元,獨家打造 300 坪鑑識中心場景, 從 3D 設計圖到實景搭設,輔以專業細膩的燈光、攝影, 媲美好萊塢級的特殊化妝技術與特效呈現細膩真實的實境演出,都將撼動你的視覺神經!
《鑑識英雄》單集實花預算高達 400 萬元, 總製作費更突破 5000 萬! 13 個刑事案件,一集一單元,以季為單位, 重金打造華人推理影集新風貌!
2. 預告片:點我
楓雨劇評(微劇透,圖片來自官網):
劇情:8/10 演員:8/10 畫面:9/10 剪裁:8/10 類型分:8(推理)/10
總評:8/10(推薦)
在寫劇評時才發現這部劇的第一季其實有點久了(2015年春播畢),但是因為第二季遲遲沒有播映,因此總有時間不遠的錯覺。
在知道這部劇開拍的信息時,筆者本人說實話是期待中帶點擔心,畢竟彼時本土劇對專業的考究屢屢遭人質疑,更何況是知識量更吃重的專業劇,沒想到此劇和「麻醉風暴」同時打響了台灣專業劇的口碑,為本土劇注入一劑強心針。
此劇正如一開始所宣傳的一樣,賣點就是「鑑識科學」,除了因為畫面因素沒法讓演員一直戴著口罩外,鑑識該注意的眉角一點都沒少,也沒有因為市場因素而將重心轉往主流的都市情愛,是一部讓人看得很舒服的專業劇。
也因為每個向度都要做到嚴謹,棚景的部分當然就不可馬虎,因此據說儘管收視率比原先預期要高,但整體仍就是虧損的,所幸後來賣出日本版權,應該多少填補了製作費,希望電視台不會因此卻步,也期待第二季上映。
除布景之外,特效也做得很足,特效可說是鑑識劇不可缺少的一環,畢竟犯罪現場的還原重視時間和空間的流動,假如沒有特效做導引,觀眾很容易墜入五里霧,尤其是劇集後段一場暫停時間的場景,可以看出來是下了血本。
當然作為一部劇集,不能沒有一些比較具娛樂性的元素,如果沒有一條引人入勝的劇情主幹的話,就會淪為單純的職場紀實了,而如同大部分的專業劇一樣,娛樂性的部份是透過挖掘各成員的內心來做為補足。
故事由一個初入鑑識中心的菜鳥「小象」展開,透過一個和觀眾同樣一無所知的角色,逐漸去發掘鑑識中心的各項奧秘。
儘管只是個戲份相對較少的配角,卻是整個故事的潤滑劑,除了透過熱情的性格去衝撞出其他角色的特色,也因為天生喜感的設定,在相對生硬和沉重的案件展開中,擔當調和氣氛的角色。
進入鑑識科後,他首先遭遇的成員是蔡黃汝(豆花妹)所飾演的「行為科學專家」王珍妮,短短幾分鐘的劇情也讓我們很快了解了這位暱稱「精靈」的可愛角色,特點是透過微表情就能看穿他人的想法,同時古靈精怪且笑點低。
不得不說這樣的角色設定是有點日式的浮誇,不過也相當討喜。
接下來,就是鑑識中心的主心骨,王識賢飾演的「檢察官」林Sir,出場就拄著一支枴杖一跛一跛地走著,透過「小象」之口,問出了觀眾同樣好奇的問題:他的腳到底怎麼了?
但是在其他成員使了眼色後,「小象」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,同時也無法再繼續追問,不得不說這場戲是很高明的,成功吊起觀眾胃口,也揭示了全劇相當重要的一條主線,這條主線要到劇情後段才會得到解答。
雖然以前常在報章雜誌中看到王識賢的名字,但直到這部劇才讓我見識到這位演員的優秀演技,不需要過多言語就能營造出強大氣場,在硬漢之餘也能因應劇情需要展現柔情,看來台灣真的不缺好演員和好劇本,就只差觀眾和資金了。
接下來的角色就不以出場順序細分,先聊聊劇中戲分最多的,由蔡淑臻所飾演的「刑事局警官」楊茜,由於鑑識中心只負責物證分析,一些牽涉到犯人的部分,就必須有個刑警名正言順的介入。
配合刑警這個職業,楊茜的設定就不會是個文弱的女性,而是個跆拳道和泰拳的高手,粗線條和豪邁的性格也是蠻受歡迎的女主角設定,這點演員掌握得不錯,也因為專長不在鑑識,因此當技術比較刁鑽時,也能利用這個角色替觀眾發問。
再來就是周孝安飾演的男主角「鑑識中心資深組長」雷一鳴,儘管角色設定上有點太年輕了,但是透過穩重的人物設定,替角色增加不少說服力,作為鑑識中心的第二把交椅,能和王識賢飾演的檢察官做到專業分工,是最難能可貴的部分。
關於私生活的一面,編劇設計了許多小細節強調雷一鳴的一板一眼,比如對植物的研究和偏愛,甚至還會對植物自言自語,在展露角色性格的同時,也替劇集增添增添了許多歡笑的橋段。
至於男女主角的化學效應,由於故事的本質還是專業劇,所以不走韓式的偶像劇風格,比較偏向日式的那種「明明心有靈犀但是不到最後一集絕對不說愛你」的夥伴式情誼,這點也是值得稱許的,至少沒有讓專業劇的本質被沖淡。
再來的幾個配角戲份還算平均,如同單元劇常見的形式,每個角色都有自己單集去深入挖掘角色背景,編劇對每個角色的設計都還算不錯,在增加追看意欲的同時也成功增加觀眾對角色的認同。
首先就來談談我個人最喜愛的演員紀培慧所飾演的「材料及微物專家」辛品芳,這個角色在故事初期沒有太嶄露鋒芒,觀眾只知道她是一個比較酷且比較不一樣的女性,這是角色眾多的群像劇不得不然的調度方式,呈現效果也算是不錯。
至於角色後續發展,為免破壞觀看樂趣就暫且按下不表,就請觀眾自己發掘了。
再來是蘇達飾演的「痕跡專家」悟明˙達道,蘇達也以此角色獲得金鐘最佳男配角,角色設定是原住民頭目之子,也因此擅長追蹤各式痕跡,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對原住民過於標籤化,但我倒覺得算是不錯的設定。
而獲得最佳男配角肯定的主要原因,最大部分應該在於第三集深入挖掘此一角色的單元故事,展露出色演技的同時,編劇也試圖探討警務工作難免遇到的一個議題,那就是當案件當事人是自己身邊的人時,還能不能維持一貫的客觀冷靜。
而在主要的特色單元劇之外,蘇達在其他集數算是稱職的綠葉,中規中矩地發揮角色本身的功能。
接著是蔡力允飾演的「電腦專家」高天睿,前面提到標籤化的問題,如果要說的話,這個角色對「宅男」只有過之而無不及,但在群戲裡面,為了讓觀眾記住角色,這也是不得不採行的策略,所以不應該過於苛責。
這個角色和蔡黃汝飾演的「精靈」一樣,都是屬於色彩比較強烈的日式角色,對於電腦資訊方面,編劇的考據就比較沒有那麼詳細,就是個典型的無孔不入的電腦駭客,但礙於專業面真的無法讓一般人輕易理解,也只能這麼設計。
最後是陶傳正飾演的「法醫」楊東順,在專業面上算是個中規中矩的角色,負責在屍體發現之後給予重要線索,也因為解剖室是個獨立的空間,就比較少和其他成員互動的群戲。
在私生活的部分,雖然官方宣傳明顯著是楊茜的父親,但劇中角色在故事初期都不知道這層關係,因此這條暗線後續的發展也製造出不少樂趣,角色本質是一個有智慧但又稍微古怪的長者,也是稱職的綠葉。
整體而言,是一部認真又不失娛樂性的專業劇,案件縱使不如推理劇那般離奇波折,但透過人性的探索增加了故事的厚度,嚴謹的考據也增加犯罪的實感,因此縱使沒有驚天動地,但也足以打動人心。
如果想了解更多台灣推理的作品,歡迎關注FB專頁台灣推理推廣部
同場加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