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資訊:(資料來源:博客來)
1. 宣傳詞
其實……我們都死過了……只是因為不想看到躺在那裡的自己的屍體,所以假裝沒有發現而已。
東野圭吾「才能的沸點」!日本暢銷突破85萬冊!
一開始讓人不安,沒想到最後這麼感動!你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本東野圭吾!
2. 故事簡介
小孩的作業簿、爸爸的西裝、媽媽的毛衣…… 這個「家」的一切是那麼的新,只有時間像灰塵一樣厚,掩蓋住那些遺忘的點點滴滴……
七年前,沙也加跟我分手。如今,她突然與我聯絡,希望我陪她去一個地方。她的爸爸不久前病逝,她從遺物中找到一把鑰匙和一張地圖。
沙也加告訴我,她沒有任何關於童年的記憶,即使翻看舊相簿也全無印象。照片裡的小女孩總是不笑,一臉嚴肅地盯著鏡頭。沙也加堅信,這份地圖的目的地,一定藏著她失落的記憶。於是,我們便來到了這幢無人居住的小屋。
然而,才進入小屋之後沒多久,我們就開始後悔了。房子裡所有的時鐘,為什麼都停在11點10分……那一年、那一天的11點10分,這裡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沙也加露出我從沒看過的表情,既茫然又恐懼……
楓雨短評(無劇透):
角色:8/10 邏輯:9/10 布局:9/10 寓意:9/10 類型分:9(推理)/10
總評:9/10(一言難盡)
如果有讀者看過日文版的話,我建議還是看看這本中文版,翻譯好不好我不清楚,但一定要看看書前的陳柏青前輩所寫的導讀,這是繼既晴老師之後,第二篇讓我覺得光看導讀就值回票價的導讀。
關於東野圭吾的創作歷程,在導讀中已經做了很深入的分析了,如果說東野在「嫌疑犯X的現身」對理性與感性作了最完美的均衡,那此作應該就是東野對理性感性併呈的初步探索,雖然不到完美,也繳出了十分不錯的成績單了。不像「幻夜」那類專注描寫人心的小說,如果要兼顧推理的話,由於真相要到最後才明朗,情感在一開始就沒辦法放太開,因此理趣和感性要兼顧就比較困難。
儘管在推理作品的限制下,東野還是很成功地帶出一個社會性議題—虐童。讓我比較驚訝的是,居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施虐者,在小時候都有受虐的經驗,原先我以為應該反過來才是,不應該是因為經歷過家庭破碎,而更珍惜家庭的完整嗎?
而此作男女主角的暗黑系情侶設定,讓我想到了乙一的「Goth斷掌事件」。後者的設定因為是學生,因此可以恣意發展孤高和陰鬱,而此作的暗黑情侶就比較像長大成人後的版本,因為終究得面對這個社會,誰也沒法真正的離群索居,所以兩人的分手看似遺憾,回頭一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。乙一的「Goth斷掌事件」看來是不會再有續篇了,不過透過此作,似乎也能揣摩兩個角色的結局。
這部小說真的很適合改編為電玩或者逃脫遊戲,可以改成沙也加領著玩家解謎,然後時不時從背後出來嚇人。(此作大部份驚悚點都是來自沙也加,雖然古宅的陰暗氣氛也有加分效果,但是沙也加就是整個人都不正常啊!)現在正值密室逃脫興盛的時候,而且這部小說也得到了重新評價,就不知道東野願不願意製作類似的遊戲企畫了。(以東野的名氣應該會爆吧!相信很多外國書迷也會想飛過去參加的。)
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,男主角的性格似乎有點被模糊化了,只是為了事件的推進而作出相應的舉動,設定也是相應女主角而生,有點真的淪為遊戲玩家的感覺。最後就像前面說的,因為推理的關係,有些人物情感沒辦法舒展開,因此最後雖然解決了主要謎題,但對於一些人物關係還是充滿問號,因為涉及此作推理劇情,就暫且按下不表,待下面的「楓雨讀書會」再作討論。
整體而言,此作兼顧了社會派和本格的理趣,如果製作成遊戲或密室逃脫的話,肯定是絕世大作,但男主角淪為「工具人」,是比較可惜的地方。
(以下有劇透)
楓雨讀書會(以下透漏本作詭計,未讀者請迴避)—拼圖歸位的瞬間:
我必須先自白,由於在讀此作之前看了某篇網路上很有名的短篇翻譯漫畫(相信一部分看過此作的讀者知道我在說甚麼,因為怕劇透到那篇漫畫就不說了),因此一開始便猜到了此作的主梗—沙也加的身份。
因為真的要劇透了,所以請誤闖的看倌們離開。
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一次,真的要劇透了,現在執行嚴格的清場作業。
好我要說了。其實確切來說,應該是那隻貓。這時應該就有人知道我在說哪篇漫畫了,畢竟一隻會玩傳接球的貓,就算後來男主角解釋了,還是會讓人懷疑幹麻安排這個橋段,因此便理所當然地懷疑那其實是個人。
不過交換身份的事情確實是讓我蠻意外的,畢竟因為那疊信的閱讀順序,讓我以為那隻貓應該會是男生,不過從結果看來,交換身份只能是唯一解,因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,那起犯罪就會缺少和女主相關的動機,女主的失憶也缺乏合理性。
我一開始反而認為反轉點會是「女主的父親即是施暴者」(父親的真實身份也是我原先以為的全作謎點),也就是說女主的父親並不是司機,而是御廚佑介的父親,之後因為跟母性才讓女主將父親的角色錯置,畢竟古宅中也沒有明示司機的名字。而且如果不看後面才揭露的火災事件,這個要素幾乎能解釋一切,包括女主對媽媽老是生病的記憶,還有喊御廚家的老太太「奶奶」,以及女主的父親為什麼對古宅那麼有感情,如果單純是感念恩人的話,做到這個地步似乎也太不近情理了。
即使後來作者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解釋,但我還是不太能接受女兒調換的結果,畢竟就算怎樣都很難接受吧!更何況案發之初就必須做這麼大的決定,我相信東野是有能力處理這個問題的,如果發展成外傳的話,或許能達到「白夜行」或「幻夜」的高度,但此作為維持推理的簡潔,在真相解開後便嘎然而止,留下了許多問號,是比較可惜的地方。
另外,一開始我就覺得線索給得有些刻意,最明顯的就是那些書信,雖然後面有圓回來,但還是覺得這比較像是密室逃脫的劇本,而非一個有可能發生的故事,帶入感就減低了幾分。
最後想問的是,那個人偶只是嚇人用的嗎?最後好像和結局沒關係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