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資訊:(資料來源:博客來)
1. 宣傳詞
面具.性愛.謊言
2. 故事簡介
艾洛信奉性愛至上,不相信愛情的存在。偶然間,他加入了以「性遊戲」為號召的秘密會社。會社進行活動時,十名成員臉上都必須戴著神話裡性愛之神的面具,並以紙牌遊戲進行配對。
艾洛不可自拔地陷入這場縱慾遊戲,並認識了一名令他迷戀的女人。在追求的過程中,艾洛那「有性無愛」的信仰逐漸受到挑戰;同時,兩人也被捲入會社中的犯罪事件。
兇手究竟是誰?在這場充斥著面具、性愛、謊言的風暴中,兩人又該如何全身而退?
楓雨短評(無劇透):
角色:7/10 邏輯:7/10 布局:8/10 寓意:8/10 類型分:8(懸疑)/10
總評:7.5/10
故事架空出一個假面聚會,這是一個以「性」為號召的秘密聚會,每次共十名成員參加,透過抽牌配對,抽牌過程中都戴著面具,配對在一起的伴侶可以在飯店裡共度一晚,大部分的伴侶會在這個晚上發生關係,不過不做那種事情也可以。
主角艾洛因為相信「性」「愛」分離,認為所謂的「愛」不過是人類追逐「性」的一個藉口而已,因為這樣的性觀念,他被假面聚會的接頭人介紹加入了假面聚會,卻因此深深愛上了其中一名女子。
和斯諺大多數的小說一樣,此作也有一個核心的哲學命題,如《無名之女》是討論「靈魂」與「身體」的關聯和輕重,《假面殺機》則是將「性」與「愛」放到了天平的兩端,而且同樣是透過男女之情來衡量這兩個議題。
這部作品的出版年代在《無名之女》的後一年,不知道實際創作年代孰先孰後,整體而言兩本的架構和故事氛圍相近,然而《無名之女》相較《假面殺機》的敘事和布局都更為成熟些,後者也可以見到比較重的實驗性質。
不同於《無名之女》將哲學的思辨放在故事的前段,《假面殺機》則是在故事接近尾聲時才對核心命題做出比較深沉的探討,前段反而比較像是傳統的「浪子回頭」童話,主角的轉折太過浪漫,也就顯得比較不切實際。
相對地,故事末段就顯得相當精彩,誇張一點來說,我覺得故事的所有橋段都是為了鋪陳這個結局,無論是假面聚會的設計、主角的價值觀和精力、與凶手的對峙……都是為了在結尾處將張力拉至最大,然後傾聽撥弦的那聲響。
與《無名之女》相同的另一點,在於作者對於「愛」的本質的探索,也顯見出斯諺老師除了一貫優秀的邏輯推演外,還有著對於情感的深刻洞察,而且不僅僅只於理論,對讀者也深具渲染力。
在懸疑的部分,作者為假面聚會設計了一套配對制度,除了單純抽牌配對外,還加入了「鬼牌」的機制,也就是說,在總共十張牌之中,除了成對的數字牌之外,還有一對鬼牌。
數字牌為一到四,抽到鬼牌的雙方可以選擇和對方配對,又或者隨便找另一個人配對,比如男方鬼牌可以找三號配對,女方鬼牌找二號配對,這樣原先的男方三號就要跟女方的二號配對。
又或者鬼牌的其中一方想要另找人配對,但是另一方堅持要和鬼牌配對,如此一來就破局了,必須重新抽牌,直到協調順利為止。
如此縝密的遊戲規則介紹,讓我想到知名日劇《Liar game》或是米澤穗信的《算計》,原以為和前兩部作品一樣,遊戲規則會成為指認兇手的關鍵,或是末段翻轉結局的契機,可是閱畢全書後,只有在男女主角間感情戲的中段用到此一規則。儘管感情戲對於鋪陳故事張力也相當重要,不過原本以為會引出一段繁複的推理論證,因此還是難免有一點小失望。
整體來說,此作和斯諺老師過去的長篇小說風格相當不同,但同樣包埋著一個哲學議題的思辨,中間或許偶有節奏不是那麼明快的地方,但是最後的結局是成功的,反轉的結局將作品提升了一個境界,也呼應了故事想探討的哲學問題。
如果想了解更多台灣推理的作品,歡迎關注FB專頁台灣推理推廣部
也歡迎追蹤我的粉絲專頁楓雨的創作者筆記
同場加映:
留言列表